各有关单位:
为加速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引导我校扎实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服务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全面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促进我校教育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强科技战略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学校将继续实施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产业创新研究院的行动,具体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以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中心,以构建特色鲜明、教研产协同推进的产业创新研究院为目标,以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路径,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为我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建设定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统筹我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精准对接山东省标志性产业链、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由相关学院牵头,联合链主企业、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地方政府,汇聚各类创新要素,组建产业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
研究院是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的多功能创新综合体,是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是新时期、新阶段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提升有组织科研创新效能的重要依托,是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枢纽,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是教育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塑造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动力。
三、组织模式
研究院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办院模式,一般可采用实体化的运作方式或项目制、虚拟化的运作方式。
(一)实体化运作的研究院。
目前申报的研究院由二级单位代表学校、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举办,按照“谁举办、谁负责,谁设立、谁撤销”的原则,明确举办单位和主体责任,为研究院运行提供各项保障。将来条件成熟,可按照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标准,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究院。研究院一般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立理事会、技术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职能部门、创新平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机构。
理事会是研究院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修改章程、审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等重大事项决策。技术咨询委员会是研究院的学术与技术咨询机构,负责学术事务与机构发展战略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事项。执行委员会负责研究院的日常运作。研究院根据需要设置管理、人力、研发、转化等职能部门。
创新平台是高校和相关合作方共同组建的科研和技术创新平台,服务山东省标志性产业链、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技术难点、卡点,开展“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推动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是高校和相关合作方共同组建的人才培养高端平台,依托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行业特色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等,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拔尖人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是高校和相关合作方共同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对科技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实验或中间实验,推动科技成果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畅通从成果到样品、产品的渠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加速实现“从1到10”的裂变。
(二)虚拟化运作的研究院。
该模式可采用项目制,搭建企业参与的工作团队,以重大需求为牵引,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问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以项目聚团队、建平台、汇资源,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军令状”等方式,整合、共享与高效利用各类创新要素,提升研究院创新效能。
四、建设任务
(一)学校建设任务
学校将在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学科专业和科研创新平台布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给予研究院经费支持与政策保障。
(二)研究院建设任务
研究院要以服务山东省标志性产业链、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根本遵循,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科技副职交流、校地合作交流、优势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团队建设及项目研究等方式,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吸纳、集聚、培育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转型优化升级。
。
五、申报方式
(一)拟申报的研究院须与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开展合作,校企双方在协同创新、联合攻关方面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和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拟申报的研究院需要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及发展规划,对研究院的组织管理、团队建设、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等方面支撑保障到位,并研究制定研究院建设方案。
(三)对于建设成绩显著,校企合作基础好、运行好、前景好的研究院,学校将重点资助,优先推荐省相关部门立项建设、申报高层次科研平台。
(四)相关单位填写济宁医学院XXXX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方案(附件1),加盖学院公章后,于3月29日12点前发送电子版本(Word及盖章PDF版本)至kypt@mail.jnmc.edu.cn邮箱。
联系人:张华丽 电 话:18253735861
科研处
2025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