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济宁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2001年至2005年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全市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关键时期。制定第十个五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济宁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奋斗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科技发展基本枯况及面临的形势
"九五"期间,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了以产品和人才为主题的科技进步年活动,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形成了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1997年和1999年两次跨入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行列,12个县市区也全部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兖州市、市中区跨入了"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行列。全市建立科技示范园区210处,其中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个。三市两区(兖州市、曲阜市、邹城市、市中区、任城区)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初见成效。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全市财政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达到5140万元,年均递增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6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培植科技先导型企业14家,高新技术生长点企业2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6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1402人,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2名,市级拔尖人才103名,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69人;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到560个,年技术贸易额达到2亿元;建成了济宁科技信息网,建起了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拥有省属科研机构3处,市属独立科研机构12处,县属科研机构7处,大中型企业属科研机构28处,建立企业技术中心18个,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及网点已达15852个。5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l311项,其中国家和省级项目369项,项目总投资41.6亿元,这些项目可新增工业产值149.2亿元,新增利税25.5亿元,增加农业收益17.6亿元;取得重大科技战果1300项,获奖成果423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迸步奖6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63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354项;专利申请量达到768件,授权专利615件。全市科技事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21世纪济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加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确保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势必形成对先进技术的大量需求;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必然要求较大规模的设备更新,需要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加入WTO以后,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将为我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经济科技一体化将为我市实现技术跨越创造条件。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使济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目前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体制、机制及思想观念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利于科技产业发展的因素;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技术瓶颈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认其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从济宁实际出发,抢抓机遇,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全面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十五"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富民强市和提高全市经济竞争能力为目标,继续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高新区的开发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把我市建成科技强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市情,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科技工作,把科技进步融入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科学合理地确定全市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集成各类科技资源,实行重点突破,使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
--坚持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的原则。鼓励开展自主创新,对有优势、有创新能力、有望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增强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对我市技术优势不明显但又是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项目,以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引进,并加以消化、吸收,进行技术的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技术跨越,抢占技术制高点。
--坚持政府引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以项目为纽带,以"柔性"联合的方式组成课题组,科学合理地配置科技资源,共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施展才能、大胆创新的环境,优化机制,兑现政策,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
(三)奋斗目标
"十五"科技工作总的奋斗目标是:科技总体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科技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民科学素质有较大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2%,为建设科技强市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指标是:
--产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建立产业技术开发体系,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进行产业化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到"十五"末,全市万人拥有专利数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加快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抓好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个重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和5个民营科技示范园等示范基地建设。培植20家产值过5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到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年均增长2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达到20%以上。
--科技人才队伍有较大发展。全市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85人,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的创新人才。
--全社会科技投入有较大增加,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初步形成。全市科学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5%以上,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企业提取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
--科技发展能力有较大提高。优化学科布局,创建5个国家级、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2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2个国家级、3个省级和10个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
--创新机制建设取得新的突被。逐步建立和完善技术产权激励机制、创业孵化机制和科技发展投融资机制。
--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完善创新政策环境,建立技术中介、咨询、服务、协调等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活动场所、济宁科技信息网和科研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技活动的保障能力。
--社会发展领域取得明显科技进步。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环境、疾病防治、人口控制和优生优育等社会发展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取得新的进展,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进一步改善,人口素质有新的提高。
三、"十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立足济宁资源优势,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系全市经济建设大局的高新技术研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在培植高新技术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条战线上全面展开,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农业高新技术为重点,同时注重精细煤化工、环保及高效节能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加强技术创新,培植高新技术产业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以济宁经济社会发展为平台,以获得支柱产业交叉支撑、对支柱产业有引导作用、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为重点,拉长产业链,突出创新,搞好研究、开发、产业化之间的衔接,开发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培植具有济宁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及产业,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1.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
以建设"网上济宁"为目标,加强信息技术研究,抓好宽带多媒体网络建设,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电 子信息技术研究。加强网络建设、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硬件、软件与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的研究,大力推进高速宽带接入网技术、无线接入技术、异网同构技术、数据压缩传输与接收技术、波分复用技术、第四代码分多址技术的应用,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以现有电信、广电、联通以及其它传输网络为基础,采用先进技术加快现有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建立以IP为基础的新一代宽带、高速的基础网络,构筑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并与其它交换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高速传输和应用。加强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大力发展共用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促进信息化资源基础建设。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以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高智能化程度为重点,加强智能电子控制器、模糊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开发生产移动通信设备、网络终端设备,智能化医疗设备、智能预付费装置、变电站智能化控制装备以及蓝光二极管、金属铂精密电阻等原器件,加快产业化进程,培育电子信息新兴产业。以提高软件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跟踪国内外最新应用技术和标准,通过产学研结合,开发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应用软件和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软件,培育具有自主版权的软件产品和骨干企业。
2.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加大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重点进行生物技术育种、生物医药和生物发酵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建立生物发酵研究开发基地。
生物工程育种。围绕优质、高抗逆作物品种培育,重点进行种质资源的收集,研究基因导入、细胞融合等生物工程育种技术,培育优质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蔬菜等作物新品种。研究完善家畜胚胎移植、体外受精和性别控制技术,开展动物克隆技术研究与应用。
生物医药。围绕转基因药物、生物制药、新型兽药制品、中药等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培植高科技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高附加值的医药产品,开发医药中间体克拉维酸、6-APA、7ACA、7ADCA、对羟基苯苷氨酸、头袍侧链等。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头孢系列产品、泰乐菌素、氟康唑、磷霉素、红霉素及其衍生物等抗生素产品技术水平。重点发展青霉素及半合抗系列,头孢系列产品,完善生物制品沙培林、龙寿丹胶囊、脑血康胶囊的开发,加速硒蒜胶囊等中成药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开发维A酸系列产品,扩大维A酸片剂、粉针剂生产能力。
生物发酵产品。重点发展燃料醇、高蛋白饲料、纤维素酶、光合作用催化剂、谷氨酸、赖氨酸、氨基酸类生物制品等生物发酵系列产品,培育生物发酵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基地。
3.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重点研究开发特种纤维、精密陶瓷、稀土材料、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等新型材料,使其在国内形成一定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和新兴产业。
高性能特种纤维材料。研究改造高性能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技术及设备,研究开发玻璃纤维短切毡和树脂基复合材料,生产大型玻璃钢渔船、中高压复合管道、自润滑玻璃钢轴承等产品。
稀土材料。利用我市稀土资源优势,以稀土应用产品的研究开发为重点,研制以永磁材料、稀土氧化物和稀土冶金制品为主的稀土系列产品。研究稀土材料在塑料、金属铸造、农业等行业的应用技术,逐步扩大稀土的应用范围及领城。
电 子、光电子材料。研究开发超簿电解铜箔、集成电路用低弧度球焊金丝、高清晰度电视用电子网目板、彩电玻壳用导电涂料、高磁导率铁氧体磁粉和磁件、彩色液晶等电子材料及器件。根据我市现有基础,开发生产以蓝光二极管、半导体激光器为主的光电子器件。研究砷、磷、氮化镓单晶及外延技术。
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新型高强粉煤灰墙体材料,新型防水、隔热、保温材料,建筑装饰用塑料异型材料和铝塑复合材料。
4.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开发
重点开发新型工程机械、数控机床,提高传统的机械设备、机床、工业生产线等光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研究开发开放式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工业生产流水线控制技术、智能机器人、专用传感器和数据读取分析等关键技术。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计算机模拟制造、快速成型等技术,提高机械制造业的制造水平。开发精密数控锻压车床、钻镗床、磨床、落地镗铣床和大型数控机床。
(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加快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转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共性关键技术的应用,提高传统支柱产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突出抓好共性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应用,提升主要传统产业的管理水平和装备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农业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交通信息管理等服务系统,实现服务信息化、管理智能化。
1.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造提升机械、化工、纺织、建材、建筑、轻工、煤炭、医药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围绕技术跨越、工艺改造、产品创新、设备换代,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程(CAD/CAM/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柔性制造系统(FMS)、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及成型改性技术、高效节能、清洁生产与环保等共性关键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突出抓好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创新改造,加快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机械工业。以装备工业为重点,加快改造重组步伐。工程机械及矿山机械,重点开发自动化、多功能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和路面机械等新一代工程机械。汽车工业向专业化发展,开发生产零配件,建成专业车生产基地。农用机械,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粉末冶金制品、新型动力系统、高效传动机构、液压悬挂系统、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等关键技术,提高农用机械的性能,开发大马力拖拉机、农业收获机械,配套发展多功能农机具和粮油加工机械。纺织机械,开发研制先进实用的自动化、智能化专业设备。大力发展环保设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化学工业。开发应用合成氨、尿素系统自热平衡、聚乙二醇二甲醚 (NHD)气体净化、膜分离提氢、氨气提尿素、磷铵外环流中和及多效浓缩一体化、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等技术,改造现有化肥生产装置。发展稀有元素肥料、生物肥、高浓度复合肥等新型肥料,应用水煤浆加压气化及净化合成气制合成氨新工艺,开发甲醇、醋酸、醋酸甲酯、醋酐、醋酸乙烯醋等含氧化合物,改变我市化工行业的产品结构。
纺织工业。应用低能耗、轻污染染整技术和服装CAD技术,采用新型高速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对现有纺织设备进行改造,提高棉、毛、麻纺及服装生产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引进纳米技术、熔体输送、高速纺丝和熔体直接纺技术,研制直纺长丝,生态织物、功能性织物,开发仿毛、仿麻、仿丝绸的高档化纤面料及装饰用布、专业用布。
建材业。以开发资源、提高质量和档次为目标,重点发展高标号、特种水泥,加快新型建筑材料和轻质复合建材产品的研究开发。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和其他资源,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涂料及中间体等产品。开发芯层发泡塑料管材、抗老化塑料门窗、装饰材料等新型塑料建材,实现以塑代钢、以塑代木。
建筑业。围绕居民住宅、重点工程和城市公用设施三大领域,加大建筑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力度,推动建筑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
轻工业。提高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造纸行业,重点研究田箐、红麻、芦苇等非木材纤维资源的应用,开发新的造纸原料,研究开发生物制浆、生物漂白、酶法脱墨新技术,采用DCS控制技术和新型抄纸、涂布、烘干技术,逐步降低草浆比例,增加木浆和废纸的比重,重点开发高档铜板纸、新闻纸、多层复合包装纸等高技术附加值产品。食品行业,重点发展新型食品、调味品,开发生产核苷酸、强力味精等新型食品,巩固饮料酒优势,适度发展中高档白酒、低醇无醇啤酒和果汁饮料。塑料行业,重点开发新型农用塑料、工程塑料、塑料建材和塑料机械,实现塑料行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开发微滴灌管材(带)和无滴、防雾、保湿多功能棚膜以及除草、降解多功能地膜等农用塑料制品。开发塑料增塑剂、阻燃料、热稳定剂、抗冲击加工改性剂等新型塑料助剂,提高现有塑料制品的性能。围绕塑料膜、管材、板材、异型材生产,研究开发光机电一体化的吹塑、挤塑、注塑机械和精密注塑、压铸模具。日用机械。开发多功能健身器械,发展电动助力车、多用途自行车等产品。
医药工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的医药产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加大对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更新改造步伐,加快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建设国内重要的抗生素生产基地。加大中成药的研究开发力度,加快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药品的研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推进申药现代化。
煤炭工业。坚持以煤为主,多业并举,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研究煤炭她下直接气化、液化技术,生产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利用我市煤炭资源优势,运用高新技术发展煤炭资源深加工,重点开发萘系列、蒽醌系列、甲醛系列、酚系列、针状焦系列等煤化工系列产品。
2.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的目标,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加强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集中抓好品种更新换代、农业信息化和农产品加工增值,发展订单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品种改良。以优质粮棉油、蔬菜、果品、花卉、生态经济林木等植物新品种为重点,研究开发脱毒、无菌培养、试管苗培育工厂化生产技术,推广设施化栽培技术。建设工厂化育苗生产线和高水平的农业示范基地。继续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选育良种由单纯以高产为目标转向优质、高产兼顾,大力发展优质、专用、高产、多抗、宜加工品种。育种手段由常规技术为主转向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实现定向育种。选育品质好、效益高、产业化前景广阔的动植物新品种,实现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农业产业化。以扶持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为重点,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应用果蔬加工、储藏保鲜、畜禽、水产品储运、产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值业,开发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农业品牌,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研究家畜体外受精技术、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体细胞克隆技术,建立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发展规模养殖。利用我市淡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特、优、稀水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基地。
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开发应用引种与良种推荐、合理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综合栽培调控等五大专家系统软件。
农业标准化。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分级和专业标准,以及农药、兽药、鱼药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卫生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食品安全。
3.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第三产业。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咨询、金融、保险、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和商贸业,发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社会效益。
交通运输业。运用新型建材和设计技术,建设高标准的铁路、公路、桥梁;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建立交通运输指挥、调度、救护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防范交通运输事故的能力。
现代物流业。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步伐,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开发网上商品流通的电子结算系统,建立商品供求信息网络,发展网上购物,提高商品零售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永平。融合实物网、信息网、金融网,构筑现代物流网络平台,发展以物流配送为基础的邮政电子商务,提供多层次物流配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综合服务质量和企业竞争能力。
金融保险业。采用指纹、语音等新型个体识别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金融、保险软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保险网络,大力推广使用电子货币。
旅游业。运用现代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增加现代人文景观,加强旅游业软硬环境建设。开发济宁旅游多媒体软件和旅游信息系统,提供全方位旅游信息服务。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旅游商品,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三)集聚优势资源,加快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准,进一步优化高新区发展环境,扩大和落实支持高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进入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区行列,使之成为聚集创新人才的载体、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的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逐步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新城区。
建设特色园区。大力推行一区多园的建设模式,加快特色园区建设,重点建设大学科技园、研学产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和特色工业园,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科技人员进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
鼓励大企业进区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利用优惠的政策环境和完善的服务功能,吸引高大外项目进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区内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要采取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吸纳产业相关的企业组建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使开发区尽快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建立创业服务体系。把创业服务中心作为高新区建设的关键,列入各级固定资产投资和科技发展计划,形成设施齐全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提供良好的孵化条件和配套服务,吸引科技人员进区创业。引导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在区内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使其成为引进人才、孵化技术的集聚地。要加大开放力度,建成与国际接轨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重点加强对外的合作。
(四)搞好科技发展基地建设及基础性工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济宁的基础和发展需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形成若干技术开发基地、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和科技中介服务中心。同时,加强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技术开发基地。重点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中试基地的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完善技术开发体系,使一大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围绕优先发展领域,建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产品开发、特色经济的技术开发基地。
科技推广示范基地。重点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民管科技园区、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的支持力度,以政策和资金投入为导向,重点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重点加强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统一标准,合理调整布局,提高服务功能和水平。采取政府举办和民间举办相结合的方式组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其从事科技信息、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人员培训和技术诊断等科技服务。加强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以及科技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手段现代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技术服务组织和涉农企业密切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基础性工作。重点抓好与基础性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的科学数据积累,收集整理科技期刊、文献和影像资料;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专利、资源与人才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加强科学研究必须的标准和评估体系等支撑条件的建设。建成集科技管理、产品展示、成果交易、信息发布、科学普及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活动场所,面向全市提供科技服务。
(五)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围绕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化等重大问题,加大研究与推广力度,加快社会事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土资源保护及综合利用。重点研究开发工业和城市节水技术及设备,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设备。建立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区。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研究,发展生态林业,控制水土流失。研究煤炭塌陷地的综合治理、煤矸石、粉煤灰的利用技术,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环境保护。研究光催化分解、生物降解、过滤等技术,开发生话污水、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研究开发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水泥行业除尘设备、生活和工业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围绕影响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综合防治技术、诊断技术研究,研制开发新型药物、制剂及医疗器械,开展重要人体器官、组织移植技术的研究,探讨人造器官、人造组织在人体中的应用研究。研究开发高水平、系列化的计划生育药具和技术,开展优生优育技术研究。
社会事业。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完善气象、水文、地震等监测与减灾系统技术,加强标准化和计量技术研究。加强城镇规划和建设的系统配套技术研究,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加强重大刑事犯罪活动的防范与控制技术研究。加强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工作。
科普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推广实用技术。利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及基层文化科普阵地等基础设施,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普活动。鼓励科普创作、科普展教品研制和科技书刊的出版。鼓励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走向社会,宣传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破除迷信的良好风尚,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舆论环境,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四、实现"十五"科技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大力挖掘现有科技人才的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现有科技队伍的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人才激励、竞争的有效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有重点有步骤地培养和造就一批我市急需的高级人才和青年科技骨干,培养一大批既懂科技又懂经管管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改善人才引进政策环境,鼓励和支持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归国,吸引海外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为我市经济建设服务。
(二)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全面促进产业升级,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竞争能力。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都要积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引导企业提前介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开发工作,合作建立科研开发基地或虚拟科研机构,通过资产纽带或注入风险资金获取成果转化和部分知识产权的优先权。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组织各方面力量对引进的关键技术、基础性技术设备进行攻关,加快国产化进程。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民管科技企业,发挥其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加快开发高新技术成果,扩大产业规模。
(三)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科技工作自身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市属技术开发应用型科研机构,全部转为科技型企业或整体进入企业,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转为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真正成为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对发展潜力大的民营科技企业实行重点扶持,使其充分发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力军的作用。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严格计划管理程序,引入竞争机制,采用课题招标等形式,贯彻公正、公平、公开和依靠专家、发扬民主的原则确定重点项目及课题主持人,提高计划编制工作的透明度。深化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不断提高科技成果奖励的档次和水平,对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
(四)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调整投资结构,建立财政拨款、金融支持和企业积累、社会融资等多渠道、多层次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各级财政确保每年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建立企业科技投入制度,发挥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新的投融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撑。继续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行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扶持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五)优化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认其执行科技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落实知识资本化和资本人格化的激励政策,完善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和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相关政策,使成果主要完成者和转化实施者的创造性劳动获取个人股份。各行各业都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奖励在技术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保护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利用WTO的竞争规则,发挥以专利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作用,保护地方优势产业,占领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抓好保护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认真贯彻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执法力度,搞好专利纠纷调处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专利、专利侵权等非法活动,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实施专利扶持计划,对专利申请个人实行专利申请资助,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支持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转化,引导企业、科研机构运用知识产权杠杆,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强专利管理机构和专利代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熟悉法律和国际规则的专利管理人才。
(七)扩大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国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引进人才、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根据我市科技发展需要,制定技术引进与合作交流规划,重点引进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有推动作用的技术、人才和经验,加强与发达地区、发达国家在科技前沿领域的合作研究。大力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化项目,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发挥企业在对外科技合作中重要作用。
(八)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前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把科技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制定措施,及时解决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加强科技领导力量,建立行之有效的科技例会、专项考核等工作制度,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督查指导和考核。各级政府领导实行科技工作任期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兑现。继续抓好科技副县市区长、副乡镇长的选聘工作,使他们有职有权,充分发挥作用。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真正成为党委、政府科技工作的参谋部。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机构,强化科技宏观调控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科技、经济、教育、财政、人事、国土资源、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制定配套的优惠扶持政策,共同推动我市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